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空气开关_开关电源_隔离开关_接近开关-晶生电子
地址:
电话:
传真:
手机:
邮箱:
QQ:

二战主要参战国的步兵头盔,哪款性能更好?

作者:admin 日期:2023-07-17 13:50 浏览:标签: 哪款 性能 主要 二战 头盔 步兵 战国

  最优秀的钢盔——M56

  二战时期最好的钢盔是德国的M56钢盔,这也是迄今为止防弹性能最好的钢制头盔,甚至被认为是1985年PASGT复合材料头盔出现之前最好的头盔。M56盔的坡度比任何一种钢盔都大,防弹原理和倾斜装甲板防御穿甲弹效果更好的原理是一样的。然而由于外形太过丑陋,被希特勒深深的厌恶,并一票否决进入军队服役。因此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服役的都是M35/M42。实际上这是德军的一大损失。。。

  一名佩戴M56头盔的东德士兵

  虽然这款头盔没有进入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服役,但是在冷战时期,它却成为了东德人民军的标配。它的防弹性能相当了得,在15米距离上,不仅可以抵御本国的鲁格手枪直射,甚至可以抵御苏联托卡列夫手枪TT3的直射。。。这个就厉害了,托卡列夫手枪差不多是二战威力最大的军用手枪,国内凡事知道54式手枪的应该对托卡列夫的威力都有直观的认识。托卡列夫手枪发射的是7.62x25mm毛瑟手枪弹,可以将5.6g重的弹头加速到441m/s后推出膛外,这个威力在手枪里是惊人的,因为即便是今天,手枪的初速也不过在250m/s-350m/s之间,超过这个区间的都不多。

  托卡列夫TT3手枪,二战时期能抵御该手枪近距离直射的头盔寥寥无几

  我们可以看看国外一个爱好者做过的M56弹道测试,他使用的是格洛克17手枪,使用的是9x19m鲁格弹,这也是用的最广的手枪弹之一。格洛克的初速达到了350m/s,威力也算比较适中的。

  然而这么近的距离,在M56钢盔上只留下了极浅的一道弹痕:

  几乎看不出来吧?之后这名老外又射击了2枪,其中一枪在射击的位置与第一枪的弹痕位置完全重合,这才彻底击穿了这款头盔:

  被射击过的地方,金属由于延展性受到挤压后会变薄,这个恐怕也是钢盔的局限性了。

  为了对比一下它的防护能力,我们拿国内达到公安部二级标准的警用头盔防护测试对比一下。这款头盔是芳纶防弹纤维制成,测试中使用92式手枪和64式手枪。其中92式的口径和初速和格洛克都差不多:

  其中有2发子弹打在了同一着弹点上,引起了纤维的破裂,但是没有想M56那样被打穿。看来这也是为啥这几十年各国争相研究纤维材料头盔来替代钢盔了。

  这里再说说二战最屑的钢盔——日本九O式铁帽。这款钢盔仅1公斤重,厚度仅1mm,采用高硬度的碳钢制成,硬度虽然很大,但是延展性不好,还是很容易被射穿。实际测试中发现1000m外使用友坂步枪弹也可以将其打穿。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第9师团搜集了300个被击中的钢盔样本,被穿透的有45%,可以说非常废了。

  由于这款钢盔在中国战场上的糟糕表现,日军从上到下都相当不满意,所以搞出了一个九O式铁帽的继任者——九八式铁帽。该钢盔将厚度从1mm提高至2mm,正前方的钢板更是接近到4mm!然而这款钢盔的重量也从九O式的1kg飙升到2.9kg!也就是脑袋上顶个将近6斤的重物行军打仗。这让我想起一句歇后语:一百斤面做个大寿桃——废物点心。纵观二战,身材高大的欧美国家,装备的头盔也就是1.5kg左右。这款完全违背人体功能学设计的东西,即体现了当时日本冶金和热处理工艺的落后,也体现了日本武器设计思路与世界的脱轨。

  头盔的问世从来就不是为了正面抵挡子弹的冲击,也没有谁会在战场傻站着等你爆头,况且在战争中普通士兵也没有那么高的命中率,大部分还是被流弹和爆炸带来的碎屑致死。

  头盔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挡流弹,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二战期间美军头盔至少间接或直接救了七万士兵的性命,带上头盔至少可以减少百分之十的死亡率,头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头盔,但是头盔之间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

  该款头盔在1939年时就已经被设计出来,只不过由于外形丑陋而被“雪藏”,但是这款头盔的性能还是没得说的,可以在15米的距离上抗住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7.62毫米手枪弹射击而无裂缝,堪称\"合金时代最强的头盔\"。但是其外形实在一言难尽,他采用六十度的缓丘形状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反弹任何角度射来的流弹和碎片,为士兵提供最好的保护。可以说在凯迪拉头盔出现之前,世界上任何头盔在M56头盔面前都得老老实实叫一声哥。

  但是性能再好又能怎样,一样被束之高阁。理由是这款头盔不符合德军的气质,只有M35才能显得德军的高大威猛帅气。直到1956年,这款沉封多年的头盔才得以重见天日,如果不是因为希特勒的禁令停止生产,德国不知道会减少多少不必要的伤亡,M56是纳粹德国末代科技的产物。从越南到安哥拉,从拉美到伊拉克,其身影处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M56的性能是有多么优越。

  说完了德军再来看看他的对头——苏式头盔,苏式的SSH—40头盔继承了SSH36的边缘大波浪设计,并在后来的SSH60、SSH68上将风格贯彻到底。为了区分,SSH—40头盔上面增添了六个柳钉加以区分,但是内部构造太过寒酸,通过铆钉固定三块皮革,顶部用绳子穿在一起,形成三片瓦结构,导致体验感极差。SSH—40一直坚持到SSH60的出现才逐渐缓慢退出公众视野。

  除了前面两个,日式头盔性能同样不容小觑,除了比不过苏式、德式头盔之外。日本的90式钢盔还是挺不错的,这款头盔重1公斤,厚度约1mm,材质为高碳钢,除了具备良好的反弹效果外,头盔上还额外添加了一道网面。主要有四个作用,第一就是便于伪装,可以插上一些植被,为野外作战提供保护色。第二就是可以减少反光,同样也是为了伪装的彻底。第三就是起到缓冲的作用,野外作战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网面的加入使的碰撞的声音更小,提高了士兵作战的隐蔽性。第四就是方便士兵携带,可以利用网面直接挂在身上,解放双手。

  这款钢盔设计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正面硬抗子弹,主要还是防炸弹碎片。为了节省有限的钢铁资源,日本进一步削减了钢盔的重量,造成钢盔防御力不足,同等距离下比起德式、苏式头盔很容易被打穿。如果步枪近距离射击的话,还是很容易能够一枪毙命的。就比如中国军队的7.92毫米的子弹,在1000米内只要命中头盔,就很容易一枪爆头。再加上前期这款头盔中心位置有一个黄色小标,很容易被狙击手当做准星瞄准,伤亡率极高。

  但也不是说抵挡不了子弹,比如可在500米外抵御38式步枪发射的6.5mm全威力小口径步枪弹。此外,这款头盔因为内置物件厚度太薄,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兵,每次遇到低温天气很容易将头和头盔粘连在一起,每次摘头盔就仿佛如受刑一般。这样一看,同期没有头盔的中国军人也还是十分幸运的。

  说到头盔自然也少不了美式头盔,M1头盔几乎成了美国大兵的标配,再加上他们不爱系扣带,几乎成了辨认美国大兵的一种方式。这款头盔由装甲钢制成,重达1.3公斤,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左右两边有着松紧带,但是美军为了避免在战争中被气浪掀翻头盔扭断脖子,一般都选择不扣松紧带,这也导致一部分士兵在冲锋中帽子脱落缺乏保护而亡。

  这款帽子在防弹性能上,远没有日式的、德式、苏式的好,不能有效反弹一部分流弹。但是这款头盔稳定性高,受到冲击时可以将冲击波有效分散到头盔的各个部分,进而降低被穿透的可能性。而且这款头盔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由布和胶的合成物制成,舒适度极高。外层虽然防弹性能差,但是也可以抵挡45口径得子弹。综合来看,这款头盔还是比较适中的。

  前面说了德式M56头盔,现在再来说一说最受德军欢迎的M35钢盔,对于注重事物颜值的日耳曼族人来说,这款帽子非常符合他们的审美,如果十分是满分的话,这款头盔就是满分。除了防护性能比不过M56,其它的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该型头盔是用一整片钼钢板经过多次冲压后才成形的,其边缘是圆滑的弧线卷边,内衬采用了更有利于保护头部的M1931型,佩带起来更加舒适。这款头盔也是最接近现代的头盔,不仅防御面积大,而且边缘设计也往外凸。避免和士兵亲密接触,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冲击波从头盔给士兵的二次伤害,另外他的护耳设计也成为了现代头盔的设计理念。但这款钢盔生产太过昂贵,几乎是苏式钢盔的二十倍。这也相对的给国家带来了一定负担。可谓是货真价实的贵族头盔了。

  最后就只剩下英式头盔了,这款英式MK2型头盔的造型也是非常独特,外形还是继承了MK1的风格,像是一个飞碟。只对太阳穴以上的部位提供保护,设计理念来自于壕沟战,主要防御斜上方的炸弹碎片,但在二战中,这个理念完全不够看。因此这款头盔的最大作用可能就是防晒了吧。就是一顶硬质的“渔夫帽”当然相对来说这款头盔更圆润一点。但是在舒适型上,内置泡沫软垫,戴起来十分舒适。在适应性上,各个战场都能看见这款头盔的身影,由此可见适应性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除了上面的五种头盔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头盔,比如法国亚德里安头盔、意大利的M33头盔等等,当然与上述的头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每个国家的头盔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的舒适性好,有的颜值高,有的防护性强。但是战争期间实用性才是最有用的,其它的都是花架子。相信孰优孰劣,看完全文的各位心里应该都有一杆秤。

  关于二战的头盔,美国曾有统计,大约救了7万士兵。有与没有不一样,然而在当时,美军的M1头盔,争议相当之大,在安全性能上被广泛诟议,没有德苏和日式防护性能高,真是这样吗?美军戴了40多年,为什么?现代专家研究,头盔主要用于防止流弹弹片杀伤,M1外形设计优秀,可以有效分散弹片冲击,且舒适度高,远没有其它头盔那样笨伯。帽儿设计得好,自然戴得久。谁也不能将最好头盔的佳誉抢到自己头上,只能说有些争议,有争议自然难免,美军似乎不怎么在意,帽带不系,直晃悠,加深了世人对美国大兵吊儿当浪的形象,据称不系帽带的意思,可以有效避免气浪冲击而扭伤脖子,是不是这样,无人考证,但在战场上被打掉帽子,再挨一枪毙命的事,倒是有图有真相。

  德国军装好,无人否认,帅气,至今有人在仿制。依照当时工业水平,德国最高,美国次之,苏联再次之,最次是日本。德国头盔好,是不是沾了军装的光,军装好头盔也好?大为M35叹服者,所例举的理由,防护面积最大,有护耳设计,戴着舒适等,甚至其设计被奉为当代头盔的雏形。正是夸人无极限,爱屋及乌罢了。评为最好,魂舞大漠的看法,主要心理因素使然,由德系军装诱发的一种日耳曼式地审美,挡也挡不住。又进尔夸耀其雪藏不用的M56,以为这样非常没有意思。不能不说德系盔设计的失败,前者颜值高,造价也高,是苏系盔的20多倍,而M56恐怕更贵,防护性能嘛,因没有投入使用也很难说。

  苏式粗糙,非常符合战斗民族的画风,只要实用就好。你可以吐槽它的穿戴多么不舒适,但不能否认它的实用价值。当时的情况,本来工业水平没有德美两家高,致说其审美,未免要求太高了。苏系武器,从那时在世人心中烙下了印,不管什么,一直被人视为粗糙。呵呵,完全不是这样。日系盔,反光性能好,防护能力差,日本面临的作战环境不一样,没钱也不用造得太好,强拉硬弓的日本,在许多装备上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

  头盔自一战发明以来就成为保护士兵们免受流弹、弹片伤害的重要防具,据统计戴头盔可减少5%的受伤率和19%的阵亡率,因此也被各国军队所重视。到了二战,世界主要参战国都为自己的士兵们装备了制式钢盔,那么到底哪个国家的头盔性能最好呢?

  衡量头盔的好坏主要看三个性能,第一看防护性、第二看战场适应性、第三看舒适性

  德制M35钢盔德国在一战时期M16、M17、M18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据说这款头盔设计的时候,设计师是拿一个桶套在士兵的头上,然后再把挡住视线的部分去掉而制成的,德制M35钢盔最大的特点是盔沿后部延伸下垂的护耳,因此它也是二战中防护面积最大防护性能最好的一款头盔。

  钢盔内部按照佩戴者头部尺寸安装了两种皮制衬垫,但衬垫带却是由金属制成的,分为内外两条用于连接皮制内衬和外壳,总体来说内衬结构紧凑坚固,但是缺乏悬吊系统,其稳定性和舒适性稍差。

  苏制SSH-40钢盔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波浪边缘,在耳朵上方有6个铆钉,用于固定盔内悬挂,其内盔悬挂非常的寒酸,连个汗圈都没有,直接通过铆钉固定三块皮革,顶部再用绳子一穿,据说二战期间更简陋的钢盔甚至将三块皮革用三块布替代。可以说老毛子为了将生产成品降到最低,完全不考虑士兵们的舒适性,这很苏联,这很老毛子。

  M1钢盔可以说是上世纪美国大兵的象征,M1钢盔是在西方国家各种头盔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40年定型,1942年装备并全面取代M1917型头盔,由于M1钢盔采用了类似橄榄球选手戴的头盔所用的悬吊系统,其稳定性非常好,并且钢盔与头部仍有一定的空隙,可以使钢盔在受到冲击时将冲击力分散到整个头部,进而降低钢盔被击穿的可能性。

  M1钢盔由内盔和外盔所构成,其内盔材料由布和胶的合成物所制成,因此其舒适性极强,外盔可以抵挡45口径的子弹命中而不贯穿。

  因此美制M1头盔舒适性二战最强,防护性、安定性相对中庸

  在防护性方面,英制MK2型头盔的设计理念出自一战时的壕沟战理念,重点防御从上方及斜上方的流弹和弹片,属于远远落后二战的设计,也是二战所有头盔中防护面积最小,防护性能最差的头盔。

  在舒适性方面,MK2头盔悬吊系统在内衬方面采用十字形铁框架,并在铁框架下设有十字形泡棉软垫,其舒适性较强

  在适应性方面,由于英国殖民地较多,且地处北非沙漠、东南亚热带雨林,英国头盔比较适应战场环境,甚至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就装备了大量英国飞碟式钢盔。

  英制MK2头盔由于防护面积最小,其防护性最差,但是其战场适应性较强

  评判一款步兵头盔性能如何,要从佩戴舒适性和防护性两个角度考虑。二战时期主流的步兵头盔,包括美国的M1式钢盔、苏联的40式钢盔、英国的Mk1/Mk2式钢盔、德国的M35钢盔、日本的90式/98式钢盔。

  而M35钢盔采用“煤斗”式造型、在耳部和后脑有面积较大的护翼,因此防护面积上占优。在佩戴舒适度上,M1钢盔全重约1.5千克、40式钢盔超过2.5千克、M35钢盔约1.5千克、98式钢盔约1.8千克,很显然40式钢盔从重量上来说很不友好。而从头盔内衬、悬挂系统设计来看,M1钢盔具有比其他型号钢盔更好的内衬舒适度和悬挂系统调节性,因此佩戴更为舒适。

  另外,对于钢盔的质量来说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方面二战主要参战国中除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曾面临过材料来源短缺造成的钢盔质量下降,而相对来说M1钢盔则因美国强大的资源基础和生产能力很少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因此M1钢盔综合来看是二战期间性能最好的步兵头盔。

  一战的时候头盔就出现在战场上,但是那个时候的头盔防护效果不好,因而使用数量很少。直到二战开始,很多国家在一战的头盔基础上研制了有本国特色的头盔。其中德军、美军、日军、英军的头盔就是二战战场上比较有特色的头盔。

  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实力较强,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德军士兵配备了由钢板制作而成的M35头盔,这种头盔设计工艺非常先进,制作精良。外型很酷很科学,盔沿后部延伸下垂的护耳能够帮助士兵在战斗时候保持灵活性,还能有效的保护头部安全,是当时最好的头盔。

  相比之下,美军的M1头盔就没有德军的时尚了。它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M1的盔体被漆成深绿色,左右两边有松紧带,上面缝着护颚,松紧带是浅绿色。M1头盔被美国大兵亲切地叫做“钢罐”,因为 M1头盔不仅能够保护士兵的头部,还能够一盔多用,士兵取下后可以直接烧水做饭,方便了美军士兵随时喝到热水和吃到热饭的要求,可以说是最实用的头盔。上个世纪中美军几乎参加了世界上所有的战争。美国大兵最重要的标志就是M1头盔。这种头盔被美军使用了40多年,直到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前,才被新型的凯夫拉头盔取代。从赤日炎炎的北非沙漠,到冰天雪地的欧洲山区,以及东南亚的原始森林,还有荒芜的太平洋群岛,M1头盔一直伴随着美国大兵。

  和美军德军的头盔比较起来,日本的头盔就差多了。日本在二战时期总共有两款头盔,就是90式和98式。90式头盔使用碳素钢制作,硬度大而韧性不足,在盔顶上部有4个小气孔用来通风。因为90式头盔研发的初衷是防炮弹破片,对于步枪直接射击的防御效果很差,而且帽徽过于醒目,所以后来研发的98式头盔基本沿用90式头盔的外形设计,采用了镍合金钢而不是碳素钢作为材料。由于日本的头盔有非常强大的“反光功能”,日本人又在头盔上又加了一层网,用来减少反光度。

  二战时英国装备的是俚称“Tommy”的“锅盖”MK2头盔,这种头盔自一战以来广泛使用于英联邦国家中,中国抗战时期也曾大量使用这种头盔,MK2头盔是英国改良自一战的MK1头盔,外形没有太多改变。这种“锅盖”头盔是为堑壕战而设计的,就二战来说已然落伍,不过对提供士兵的保护仍有一定的防护功用。

  除此之外,二战时苏联的SSH40头盔外型很接近美国的M1头盔,不过因为材质和制作工艺的关系,防御效果不佳。综合起来看,从防护性能来看,德国的M35头盔最好(德军在二战中期对缴获的各国头盔进行过测试,M35头盔排第一,英国MK2头盔最差),从实用性来说,则是美军的M1头盔最好。

  1、M35头盔(德国)

  颜色为黑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形状与星球大战中的黑武士的头盔类似。德国的陆军部队在二战期间普遍性的装备此头盔。中国的抗战初期,军主力曾经大量装备此头盔。 2、美国M1钢盔(美国)

  颜色为深绿色,盔檐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松紧带是浅绿色。

  M1钢盔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其他钢盔很少这样,其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以美军自己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装备了钢盔,至少使7万人免于伤亡。 3、亚德里安盔钢盔(法国)

  颜色为蓝灰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带有装饰徽记。 4、MK-2型钢盔(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

  颜色为草绿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很浅,形状很扁。形状有点像UFO。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从一战到二战一直广泛使用这款钢盔。抗战后期中国远征军在印度整编后也曾使用这款钢盔。适合热带地区的气候,可以遮阳,也可挡雨水。 5、30式钢盔(日本)

  颜色为黄绿色,盔檐不明显,盔型弧线很高。以其他国家的钢盔相比,在外形上比较长,顶端更尖一些。日军在二战期间一直使用这款头盔,比较适合日本士兵头型。在抗日剧里可以经常看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为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二战主要参战国: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等为反法西斯阵营中的胜利国;而美国(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一家独大,也是成为二战中红利获取最大、最多的国家;也是取代了鼎盛时期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而成为当今世界霸主领头地位!

  M35钢盔是二战德军钢盔的4个型号(M35,M40,M42和伞兵盔)之一。二战时期的德军钢盔和一战时期的德军钢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二战的德军钢盔是在一战的M16,M17,M18三种钢盔上发展而来。

  在1935年,德国的M35定型。该头盔是为了满足德军的需要,来替代仍在试用的一战时期的钢盔。M35在基本的东西上和一战时的M17很象,但是M35比M17更轻,功能也更强。另外M35采用了新的LINER(内盔)来减少佩戴时头部的疲劳。事实证明,M35新的内盔比一战时的头盔佩戴更舒适。

  M35钢盔 分为二战德军钢盔 生产日期 1935年 使用人 德国陆军和空军 装备时间 M35在1935年开始生产,当时德国陆军和空军满怀热情的希望可以马上装备,可是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他们并没有拿到第一批出厂的M35,直到1936年,德国陆军和空军才开始正式装备。德军没有在第一时间装备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德国接到了大批的M35的出口订单,在1936年以前生产的M35都出口到了中国和西班牙。

  M35型钢盔自1935年正式投产后的两年时间内,便生产了大约一千四百万顶。尽管如此,但德国陆军直到1936年才接收了第一批新型钢盔,因为当时钢盔的大量定单都优先用于出口国外了。二战爆发前,M35型钢盔最大出口定单的买家便是中国和西班牙政府。

  二战德国军队装备的M35钢盔无疑是当时各国性能最好的,不仅仅它的防护能力远远高于盟军装备的钢盔,而且佩戴舒适,关键是外形还非常美观,它和德军那优美的制服一起构成了二战德军士兵最经典的形象!

  M1钢盔被美国大兵亲切地叫做“钢罐”。它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其他钢盔很少这样。M1的盔体被漆成OD7号的深绿色,左右两边有松紧带,上面缝着护颚,松紧带是OD#3号浅绿色。

  由于当时民国政府当政,二战时期,其军工产业极为落后,在二战前期大量引进德国制式M1916改进型钢盔。后来部份引进过M35型钢盔。

  SSH~40型钢盔,是二战时期,苏联自助研发的头盔,并和美国大兵M1钢盔相近似。

  二战时期英军大量装备的MK-2其实也只是在MK-1的基础上改良了悬吊系统和下巴额带,并未做较大规模的改动。这种钢沿突出的钢盔,在缅甸作战环境中,起到遮风挡雨的效果!

  亚德里安盔(M1915 亚德里安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队所装备的头盔,它的诞生还要归功于法国路易斯.亚德里安将军,它是法军的第一个标准头盔,也是现代军用头盔的始祖。

  最好的当属德国生产的M35,德国的工业制造水平是世界公认的,M35头盔除了在防护性能方面突出外,它还能为战士头部后侧枕骨和头部两侧提供了很好的防护,这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新意的创举。

  现在很多国家的军队基本上沿用了二战德国头盔的设计,如经常在电视中露脸的美国士兵,可以很明显的看见头盔的护耳部分、现在中国的新式凯夫拉头盔,在设计上也有明显的M35式的特征、其实这就是德国二战时头盔的经典设计。

  还有老蒋的国军在二战初期用的也是M35,淞沪会战等几大战场上老蒋的德式王牌师给小日本以沉重的打击,由此可见M35钢盔也为我国的抗日战争事业也出过不小的力呢。

  经过战场上的测试,M35钢盔无论是对炮弹破片、流弹的防护都是最好的,后期生产的三个型号为了节约成本使用的材料都很便宜。

  例如用帆布做内衬。M35钢盔使用牛皮做的内衬,金属衬圈根据不同时期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1935~1939年间用铝制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连接环,在其外层的左侧还压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种则是在1940~1945年间用镀锌的金属板制成的,可以起到防锈防腐蚀的效果,其与下颚皮带的连接处还增加了附加金属板,连接环也变成了四方形圆角环。

  德国的m35钢盔防护性要比美式m1好,但m35不太适合亚洲人的头型戴上去有点大而小鬼子的90式钢盔是最适合亚洲人头型的

  

二战主要参战国的步兵头盔,哪款性能更好?

  

二战主要参战国的步兵头盔,哪款性能更好?

  

二战主要参战国的步兵头盔,哪款性能更好?